白芳礼
他叫白芳礼,他感动了无数网友、无数国人,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和刚去世后两度入围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名单,却两度落选。
白芳礼事迹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
白方礼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方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
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方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跑啥?”白方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几块钱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在家庭会上,白方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方礼家。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方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
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方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方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方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方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还特别在他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方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方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方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方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方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白方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铜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作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不知道的人以为白方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白方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方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夏天,骄阳似火,在一层薄薄铁皮的售货亭里,老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白方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方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白方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感动中国
白芳礼老人曾两度入围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名单,但两度落选。2004年度感动中国评选,白芳礼网络投票仅排在刘翔、任长霞之后,名列第三,但最后榜上无名。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他去世后的新闻报道让更多人知道了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网友和国人。他再次入选2005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名单,却再度落选。
2008年3月13日,白芳礼去世3年后,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的网上评选中,他终于“感动中国”。2012年2月3日,在感动中国第十届颁奖典礼上,对白芳礼老人以特别致敬。
提示:点击上方木土文粹一键关注
用优美的文字讲述人生,用悦目的图片洗涤灵魂
转载自 微信号 北洋之家
微信ID:bypm2016
原作者:北洋君
一说起董事长三个字
您会想到什么?
是杀伐果断的业界大佬,
是让青年人崇拜的精神导师,
抑或是谈笑间就
先赚它一个亿的“小目标”?
今天是个特殊日子,
北洋君想讲一个足以涤荡人灵魂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位董事长,
他没文化,不识几个字,
他当了一辈子的三轮车夫,
却在81岁时开了公司,当上了董事长!
他骑三轮车的照片相信很多人看过,
他开着自己的公司,每月有养老金,
可80多岁还要蹬三轮车赚钱,
他住的是火车站临建的铁皮屋,
他吃的是剩方便面汤泡凉馒头,
他穿的都是从垃圾里捡来的旧衣服……
他过着比乞丐还拮据100倍的生活,
不了解他的人一定以为他脑子有病,
可看过他故事的人,都哭着说:
心灵像接受了一次洗礼,
整个灵魂都被涤荡了……
从73岁到92岁,
这位老人在生命最后20年的时间里,
用一脚脚蹬三轮车挣来的35万善款,
圆了300个贫困孩子上学梦。
他曾两次入围“感动中国”候选人物,
又两次落选。
终于在2012年,他去世7年后,
成为“感动中国”十周年特别人物。
这位老人名叫白方礼,
也许你早就听过这个名字,
也许你还从未听过他的故事……
NO.1
13岁就当人力车夫
74岁又蹬着三轮车赚钱助学
1913年,白方礼生于河北沧州,
因家境十分贫寒,
他没读过书,很小就给人打短工。
13岁时,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
他跟人逃难逃到天津,
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人力车夫。
△20来岁时的白方礼
那时还是旧社会,
又赶上兵荒马乱,
白方礼经常食不果腹,
挨打受骂,被人欺负。
解放后,靠两条腿卖力干活儿的白方礼,
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
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
白方礼吃够了没文化的苦,
不管日子多穷,
他都咬紧牙供孩子们上学,
4个孩子中有3个考上了大学。
白方礼更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他供养20岁就守寡的姐姐,
还支援侄子上了大学。
白方礼的儿子说:
我父亲虽然没文化,
但就喜欢知识,
他常对人念叨一个理儿:
国家要发展,知识为先。
△白方礼与参军入伍的儿子白国富
1974年,61岁的白方礼
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厂退休后,
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
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
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
攒下了一些钱。
1986年,已经73岁的白方礼
愈发思念故土,
他心里想着:我已经老了,
每月还有政府发的退休金,
是时候回沧州老家安度晚年了。
他和老伴儿从天津回到沧县白贾村,
可回到老家才三天,
白方礼就坐不住了,
他走在村里,
发现大白天的到处是
不上学正在干农活儿的孩子。
△留守儿童 图文无关
他问乡亲们:
“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
“种田人哪有钱供娃儿上学!”
白方礼心想:家乡那么贫困,
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
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
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
这一夜,白方礼一宿没合眼。
第二天天一亮,
白方礼便召集家庭会议,
他郑重其事地说:
我要把这些年蹬三轮车攒下的
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
白方礼总共就5000块钱,
那是他蹬三轮攒的血汗钱,
更是他一分一分攒的养老钱。
5000块钱在30年前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白方礼的这个决定,
家里没一个人同意。
可他认定的事,谁反对也没用,
很快,他就把钱都捐给了学校,
但是,令儿女们都想不到的是,
父亲把养老钱都捐出去之后,
又宣布了一个令家人不解的决定:
回天津,重操旧业,
骑三轮车挣钱,
供更多的穷孩子上学……
就这样,已经是74岁的
白方礼回到天津,
重新蹬起了他蹬了大半辈子的三轮车。
同行觉得他抢了生意,
就合起伙来欺负他,
还常常拔他的气门芯儿,
可他一点儿都不放在心上,
因为他的心里就只装了一件事:
那就是:挣钱给孩子上学!
就这样,白方礼老人
开始了一场一个人的爱心长征。
为了能多赚钱助学,
他忘了自己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每天天不亮就出去揽活儿,
八九点天完全黑了才回来。
女儿说:有一年冬天,天特别冷,
那天她正好路过天津火车站,
广场上的风特别大,
她老远就看见父亲在广场上等活儿,
走近了,才发现老父亲
已经趴在三轮车车把睡着了,
身上紧紧裹着他那件
又旧又破的军大衣……
看到这样的场景,
女儿心酸得眼泪直流。
还有一年夏天,
已经快80岁的白方礼一夜都没有回家,
一家人急得团团转。
天快亮时,他才终于回来了,
一进门就兴奋地说:
夜里拉了一个大活儿 ,
蹬了60多里地,挣了60块钱……
真是无法想象,一个80岁的老人,
是怎样前倾着身子,耗尽全身气力,
一脚一脚地蹬着车,
整整一宿没合眼……
白方礼向人介绍:老弱病残优待,军烈属半价,孤老户义务
白方礼的儿女们,
每次在街头看见父亲蹬车。
心里的滋味都特别不好受,
甚至连邻居们误解是他们不孝顺。
女儿又气又急:一个快八十岁的人了,
天天日晒雨淋不着家,
到底是图个啥。
直到有一天,
白方礼让女儿陪着,
一起去学校参加捐款仪式,
那天,来捐款的大多数是公司老板,
只有他是穿着破旧的三轮车夫……
白方礼对学生们说:
爷爷一个卖大苦力的人挣钱不容易,
澳门太阳集团2018网站,这钱我是一脚一脚蹬出来的呀,
可你们只要好好学习,
朝好的方向走,
就不要为钱发愁,
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
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的钱……
孩子们感动得一边流泪
一边热烈地鼓起掌来。
那一刻,女儿泪流满面,
深深被震撼了,她也终于明白了父亲!
1986年,为沧州老家的沧县白贾村学校捐款5000元;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赠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河北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的中小学捐款8100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白方礼老人的部分捐款记录)
1994年的一天,
他把挣来的3000元钱捐给贫困学生,
学校领导说要代表
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
当时已是81岁高龄的白方礼老人
一听这话,神色立刻凝重了:
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
光一个学校就300个贫困生啊,
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
救不了几个娃!
何况自己也老了,
这可咋办?
那一晚,他再次失眠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又急匆匆地,
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
他对儿女们说:
我准备把你妈和我,
在老家的两间老屋给卖了,
再贷点钱办个公司。
名字都想好了,
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
儿女们知道阻拦不住,便都同意了,
临走时,他开心地跟儿女们挥挥手:
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
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
说完,老人跨上三轮车,
一按车铃,伴着清脆的“丁零零”声,
身影消失在晨雾之中,
他,又跑去赚钱了……
NO.2
81岁当上董事长
日子过得连乞丐都不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
白方礼老人的善举
得到了时任天津市市长的大力支持。
市长特意在临近火车站的地方
为白方礼老人划出了一块地盘
给他开办支教公司。
不久,全国唯一一家
“支教公司”开业了,
81岁的白方礼老人
喜气洋洋地当上了支教公司的“董事长”。
刚开业,他就对员工们说:
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
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
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
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说起来是一家公司,
其实就是一个安放在天津火车站的
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
经营糕点、烟酒,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
后来,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
发展成十几个摊位。
效益最好时,除去成本、工钱和税,
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
月入1万纯利,
在90年代绝对是一笔巨款,
不知道的人以为白方礼老人当了董事长,
发了财、可以坐享清福了。
可认识他的人都说,
这哪里是公司的董事长,
过得日子,连乞丐都不如……
白方礼老人把摊位交给别人打理,
自己照常蹬三轮车送客。
而且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
每月蹬车收入得达到1000元,
也就是说每天要赚到30到40元才回家。
“我24小时待客,
一天总还能挣个二三十块。
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
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
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全部内心世界。
白方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
拿到附近的学校
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
而自己却过得让人心酸。
在天津东站临建的铁皮屋里,白方礼住了6年
本文由澳门太阳集团2018网站发布于历史,转载请注明出处:81岁开公司当董事长,一心赚钱比乞丐吝啬百倍!